在庆祝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装备方队中压轴出场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无疑引人瞩目,它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是战略制衡、战略感控、战略决胜的重要力量。那么,作为压轴出场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究竟强大在哪里呢?
无依托动力发射
东风-41发射筒的筒底采用了形如“唱片”的圆盘形筒底,而没有支撑脚,意味着其采用了无依托发射技术。
在东风-41和东风-31AG捕获前,中国陆基洲际导弹虽已实现机动发射,但必须支撑战斗机阵地。此类导弹最大的特征是发射筒后部有支撑脚,来确保导弹发射筒的姿态正确。
这种支撑脚配合专用建造师的发射阵地,阵地需要进行精确测量,具备莫斯科地面。此类预设阵地可以采用很多技术手段进行预设,但是毕竟其施工建造师要在卫星发射中,首先的会发起敌方打击,否则导弹将快速反应能力。而无支架发射是指发射场不需要预先准备,而标准化发射车在指挥过程中可随时停车发射。这类似的强大,可以将弹道导弹从固定的阵地中解放出来,方面可以大幅度提升打击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发射,节省大量准备时间;另外,可以固定避免基地被摧毁后,导弹失去基准,无法作战的境况。此外,采用无依托发射技术后,导弹发射车辆可以随时随地移动,且目标较小,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敌方卫星的探测等。
展开剩余93%在瞄准技术上,俄罗斯的白杨M等战略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发控自动化、水平瞄准等先进技术,导弹作战可以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瞄准,等导弹瞄准后就可以发射,相比于此前的垂直瞄准技术,大大节省了准备时间,适应快速的需求。东风-41也可能采用这种先进的技术。
东风-41的射程和精度
作为中国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东风-41最显着的提升在于射程、打击精度、攻击能力等方面。
射程方面,报告公开报道显示:东风-41弹长16.5米,重63.5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采用国产新一代高能N15固体推进,发动机外壳可能采用了碳纤维制造,导弹降低重量,性能提高。N15是世界上比冲程最高的固固体推进剂,比美国现役的民兵3和三叉戟D5所使用的推进剂要领先。一代相比过去的老推进剂,N15密度更高,比冲更大,从而带来更远的射程。东风-41最大射程在1.2至1.4万公里,这意味着从中国土上任何一点发射都能覆盖美国全境。
在打击精度方面,阿联酋的洲际导弹一般用导弹计算,而东风-41采用了我国最先进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并辅以天文星光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可以达到150米。
东风-41的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
东风-41的战斗部重量为1.6吨,可配制1枚爆炸当量550吨的热核弹头或6枚250公斤当量的30吨导弹头,最多可配制10枚160公斤的15吨当量分导弹头,攻击威力强大。
突防能力方面,东风-41发射时将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初段、中段和末段,在初段飞行时以第一宇宙速度冲出大气层进入中段飞行,由于采用新型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其助推段燃烧时间极短,能有效拦截敌方天基红外预警卫星的探测跟踪。母弹头会释放分导弹头以及诱饵弹头。 据推测,东风-41在携带6至8枚分导弹头时,还将一定数量携带一定数量的高性能诱饵弹头,能十种新型的小型热核弹头的飞行外形、形态和恐怖主义特征,以诱骗如标准3这样的动能拦弹的红外探测,以提高中段突防能力。
另外,有媒体称,东风-41战略导弹可能具备全程机动飞行能力。据悉,东风-41弹道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作动力,其火箭发动机最终会采用可变的燃气舵,该燃气舵可以使弹道导弹进行机械变轨,改变导弹之前基本上沿着不变的飞行道弹轨道,从而有效突破敌防御系系统的拦截。在最后阶段,东风-41采用多弹头独立涉及大气层载具技术,实现了运载火箭及分弹头自适应变轨。该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多枚分弹头成功飞行,而是让每个分弹头都有独立的弹道,可调整战术攻击不同目标,从而大大降低反导系统的作战任务和拦截率。
强大的突防能力,无疑是最大的编程增强了东风-41的战略威慑能力。
结语
作为未来中国陆基战略打击力量的核心,东风-41和巨浪-3潜导弹以及在研的轰-20战略轰炸机将构成中国下一代三大一体核打击力量。大国重器,威震寰宇!随着东风-41的批量轰炸,我国陆基核力量将获得覆盖式提升,也将为我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核盾牌。
来源:兵工科技 标题:大国重器,威震寰宇!东风-41导弹究竟在哪里?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545999431701800912&t=1649646751062&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part_id=12545999431701800912&item_id=12545999431701800912&ref_read_id=e0df76a9-7bb7-4fb9-9c6a-c5aadaa5fc9f_1754888190912
春节期间,祖国大地一片祥和,但外媒炒作中国武器发展的新闻却层出不穷。连日来,“中国试射东风-5C洲际导弹”“中国在黑龙江部署最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的新闻不断吸引人们眼球。细心的读者或许早已发现,即便是涉及老式洲际导弹的改进型号东风-5C的报道,外媒也将其引导到东风-41上,称“这次试验是为测试将部署在东风-41上的新型核弹头投送装置”。
据有关方面推测,东风-41采用三级固体运载火箭作为动力,最大射程可达约1.4万公里,其载车能在公路进行机动。它采用多目标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技术,可以实现运载火箭及分弹头自适应变轨,可携带6—10枚分导式核弹头,将严重动摇反导系统的可靠性。
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军事专家王群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如果真如外媒推测所说,东风-41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4万公里,那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射程,基本已经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在世界上应该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俄罗斯的SS-18,北约代号“撒旦”,射程可达1.6万公里,而美国的民兵-3射程可以达到约1.3万公里。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列装的、射程最远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东风-5B,射程约1.3万公里。
“东风-5B是井基、液体弹道导弹,SS-18也是井基、液体弹道导弹,它们的体积重量比较大。而东风-41是固体机动式的,在体积重量上要受到限制,要达到这样的射程,对技术要求更高。”王群说。
记者了解到,射程越远不仅意味着威慑力更大,也意味着更具灵活性,在部署地点上更加不受限制。如果射程比较近,又要覆盖对方全境的话,必须尽可能靠前部署,部署地域或机动范围都要受到很大限制,对方容易猜测出导弹部署地点或机动范围。同时,东风-41是公路机动式的,在部署上更具有灵活性,更加让对手捉摸不透,拥有较强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分析称,东风-41采用多目标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技术。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分导式多弹头是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弹头。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也能集中攻击一个目标,从而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打击/毁伤效能。
王群介绍,“一般来说,即使目前最先进的反导系统,拦截一枚导弹大致也需要2—3枚拦截弹。对于集束式多弹头来说,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拦截弹,就基本可以达到一定的防御效果。而对于分导式多弹头来说,首先不知道从哪里和什么时候释放弹头,其次不容易判断出每个弹头的弹道和攻击目标,因此即使你有与弹头数量匹配的拦截弹,也难以拦截它。同时,分导式多弹头在探测上也更为困难,再加上可能释放假弹头作为诱饵,对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会造成极大影响。”
他指出,“实际上,目前美国的反导系统对付单弹头的弹道导弹,能力都不是那么强,基本只是在对付导弹技术不很高、射程较近、数量较少的国家才有一定的把握。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才敢说‘对我们的洲际弹道导弹来说,美国的反导系统就是废铜烂铁’。”
有关方面推测,东风-41还可以实现分弹头自适应变轨,这对反导系统威胁更大。
对此,王群认为,这实际上已经基本是全导式分弹头技术,即母舱和子弹头均装有制导和推进系统。母舱具有分导能力,子弹头可变轨机动飞行,去攻击同一目标或不同目标。而分导式多弹头的每个弹头是没有制导系统的,不能变轨机动攻击目标。
“当然,这些技术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对于中国武器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媒体均喜欢夸大其辞。国外通过夸大渲染‘中国威胁论’,而国内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或者为了吸引眼球。”王群指出,“体现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水平的不单是射程和分导能力,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参数,比如精度和可靠性等。我国导弹技术与美俄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精度、可靠性、弹头威力等性能上,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来源:科普中国 标题:[科普中国]-东风-41导弹到底有多牛?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130532
南都讯 刚刚,印有DF-41字样的导弹压轴驶过天安门阅兵台,备受外界期待的东风-41首度公开亮相。
印有DF-41字样的导弹压轴驶过天安门阅兵台。(央视截图)
此前,在回应东风-41是否会亮相阅兵场时,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副参谋长谭民如称:“相信不会让记者朋友们失望。”
央视解说词称: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
射程突破12000公里 范围覆盖全球随时随地可发射
近年来,外界针对东风-41的猜想持续不断。东风-41有何特性,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据了解,东风-41是火箭军新型洲际战略核导弹,具有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部署转换快、打击精度高等特点。
公开报道显示,东风-41弹长16.5米,重63.5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具备井下发射、公路和铁路机动发射等三种发射方式,射程突破12000 公里。被外界称为是中国最先进、也是最神秘的新型洲际导弹,整体性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其中,强机动作战能力就是东风-41的一大亮点。
军事专家曹卫东指出,战略导弹作为国之重器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通过公路、铁路机动发射,意味着东风-41在部署地点和行动轨迹上更加灵活,不易被发现。
“不仅能放置于井下,也可以藏于山洞、森林等地方,或者藏在列车里在全国铁路网跑动,自身生存能力得到提高,在需要的时候实现随时随地发射。”曹卫东说。
此外,东风-41射程和命中精度,也是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军事专家徐光裕在节目中介绍,目前的洲际弹道导弹一般分的界限8000公里以上,超过10000公里就是远程的洲际弹道导弹。如果能够达到12000公里甚至是14000公里,那就是全球覆盖,“东风-41的射程非常突出,能够突破12000公里”。
“这意味着从我国国土发射之后可以覆盖任何有核国家。”曹卫东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东风-41之前的东风-31系列战略导弹,外界普遍认为其射程约为8000-10000公里。
除了射程更远,打得更准也是东风-41的一大技能。公开报道显示,其命中精度是100米,野外无依托机动发射命中精度为200米。
据曹卫东介绍,核武器只要在几千米的范围内都算命中了目标,“100米就相当于在打靶的时候打中了十环,精度非常准确。”
也有军事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东风-41是火箭军第四代战略核武器,它的机动作战能力、命中精度、反应时间以及自身生存防护能力等,与前三代导弹核武器相比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半小时抵达全球任何地方 可携带6-10枚分导式核弹头
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是东风-41的另外一大亮点。
据媒体报道,东风-41的飞行速度达每小时30000公里,也就是每秒飞行8.3公里,这意味着,“东风-41从中国本土发射,半小时可抵达全球任何地方。
外界紧盯东风-41的动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威力,也就是装载的核弹头。
东风-41威力有多大?
公开报道显示,东风-41可携带6至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枚弹头都有自己的目标,还能在太空释放诱饵弹,进行末端机动变轨。同时还有自身滑翔机动轨迹,给雷达探测造成较大困难。
曾有专家表示,分导式多弹头的特点在于,对方无法知道何时何地会释放弹头,且难以判断每个弹头的弹道和攻击目标,因此即使有与弹头数量匹配的拦截弹,也难以进行拦截。
此外,还有分析指出,东风-41采用了大推力速燃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大气层内就能燃烧完毕,赋予导弹足够的速度后脱落,这样就能借大气的隐蔽作用躲避卫星预警系统侦查。
这些先进技术都意味着东风-41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
“东风-41基本上做到了对方发现难,拦截难,想进行各种打击行动更难。”军事专家杜文龙说。
中国导弹技术专家杨承军也曾指出:东风-41具有研制周期短、可靠性高,反应速度快,机动性能好,精度更高的特点。其目前试射的失败记录为零,同项类比,美国战略导弹成功率约为90%,俄罗斯约为85%。
“东风-41可谓是代言了中国整个国防体系跃升的能力。”他说。
此前,随着东风-41多次试射成功的报道及央媒的解读,外界对其列装及服役情况的猜测也逐渐增多。
媒体评价指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等装备在此次阅兵式上的亮相,标志着中国火箭军打击力量在本世纪初实现由“战略打击”向“核常兼备”之后,正进一步提升战役战术打击效果和突防能力,实现新一轮更新换代。
按照我军“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传统,这也意味着中国军队在战略核威慑和远程精确战役战术打击系统领域里更加先进的装备已经全面开展了研制。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此次阅兵式上,火箭军有6型导弹武器接受检阅,战略打击模块中压轴亮相的是东风-31A改、东风-5B、东风-41三型核导弹。这三型洲际战略核导弹担负着威慑震慑与核反击作战的重要使命,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
来源:南方都市报 标题:重磅压轴!火箭军新型洲际导弹东风-41首次亮相阅兵现场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7320a69aaa.shtml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日前报道,被认为“保中国未来50年安全”的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在7月下旬进行了成功的试射,这是中国的首个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据称,该导弹集高机动性、高精度、强突防能力于一身,是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战略之锤”。
研发的历程
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弹道导弹,已经成为我国国防事业中的王牌武器。
我军一共发展了三代战略导弹。第一代战略导弹共6个类型,分别是: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东风—5、巨浪—1;第二代战略导弹是:东风—21、东风—25、东风—31、东风—41、巨浪—2以及一个型号的中程巡航导弹;第三代战略导弹主要是在核弹头上的改进。
东风—41导弹于1984年立项,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进行自卫反击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用来代替液体燃料洲际导弹。1991年,我国军工科技人员解决了东风—41固体燃料问题,1994年进行首次高弹道试射成功定型。东风—41原计划参加1999年10月1日的阅兵,但是因为当时载车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所以被取消。同年,东风—41进行计算机模拟的全程试射获得成功。
自2007年以来,中国网络上开始流传多张引人关注的图片,显示搭载东风—41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简氏防务周刊》称,东风—41洲际导弹可能也运用了“冷发射”方式。所谓“冷发射”,是借助辅助动力把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出去,在导弹到达一定高度时再点燃主发动机飞行的方式。
同东风—31A一样,东风—41导弹也属于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导弹,但后者弹体直径更宽,长度更长,这也意味着它的弹头载荷与射程更具威慑性。此外,东风—41采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作为机动发射平台,比之前的东风导弹的拖车机动平台更具打击灵活性,而东风—31系列导弹仍无法做到“随停随射”。
香港《军事连线》杂志推测,东风—41采用的新式固体燃料推进剂、石墨环氧纤维弹体、可抛式延伸喷管技术等都是中国弹道导弹家族首度采用的尖端科技。西方专家认为,东风—41采用了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可携带10枚弹头,这一技术优势将严重动摇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可靠性。2010年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新型机动发射导弹与分导式多弹头的结合,使其机动性能和突击力极强,其目的旨在确保敌方第一波攻势后能继续保持战略核威慑,对敌方实施‘二次核反击’。”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的说法,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就致力于开发洲际导弹的多弹头打击能力,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来完善其重返大气层载具技术,今年7月24日,东风—41洲际导弹进行首次成功试射。该型号导弹弹长15米,弹径2米,最大射程可达到1.2万公里。可以对世界上的任何地点进行打击。这说明中国竭力避免在核威慑领域被美国彻底压倒,正如一些美国媒体所强调的,中国研发东风—41多弹头洲际导弹的基本目的仍是出于自卫。
相信东风—41复活
早在1992年,美国学者约翰·威尔逊·路易斯曾在《国家安全》杂志上撰文,首次提到中国东风—41项目的存在,这两位学者称中国早在1984年就开始项目概念研究,但当时美国军方的看法是中国可能已逐渐放弃了该项目,理由是中国军方嫌东风—41开发周期太长,遂转为集中力量开发射程更远的东风—31公路机动洲际导弹,而升级版的东风—31A洲际导弹首次部署是在2007年。
但从2007年以后,美国防务思想库开始相信东风—41项目已经复活。就此次《简氏防务周刊》的相关报道而言,它的信源来自于美国保守派网站“华盛顿自由灯塔”的文章,原文作者比尔·格茨是美国知名的“对华军事问题专家”,而格茨在文章里引用的也是“某美国官员”的话,其可信度及企图有待观察。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称,东风—41导弹项目引发西方对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怀疑,今年7月的试射也可能激起美国情报界内部有关“中国到底是寻求有限核力量,还是秘密加强对抗美国的核力量”的争论,要知道中国已经研制出陆基发射的SC—19反卫星导弹和能够准确击中美国航母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它们显然都是中国志在打破美国军事霸权的“撒手锏”。
但不可否认的是,“华盛顿自由灯塔”的文章标志着美国官方首次确认中国在开展东风—41洲际导弹项目。尽管五角大楼在过去两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曾委婉提到解放军“可能在研发一种新型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还推测它可以携带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但它从未明确点出“东风—41”的名号。
解放军反击的可靠性受关注
原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少将弗拉基米尔·别拉乌斯认为,促成中国扮演21世纪最具影响力国家的因素中,日益增强的战略核打击能力这一后盾不容忽视。根据目前的战略核布局,中国将继续推进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将通过储备更多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以增强战略威慑力量,特别是提高可打击美国本土目标的洲际导弹数量。
根据美国官方的分析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已拥有数十个陆基机动发射平台系统,它们均装备了拥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东风—31和东风—31A洲际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以上,东风—31在多数时候只携带一颗核弹头,经改装后则可携带3—4枚分导核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达到20万到100万吨TNT,而随着东风—41导弹的存在被证实,中国在确保核威慑有效性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美国空军研究所研究员亚当·劳瑟认为,中国核武库首要的战略目标是以美国的利益为要挟,反制美国领导人利用先进的常规或核力量来威胁中国,“中国主要担心的问题就是解放军不具备可靠的核力量来发动报复性反击”。在许多方面,中国“一个世纪的屈辱”决定了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有遭西方侵略的历史教训,这继续左右着中国官员有关世界大国如何对待中国的观点。中国的领导者和军人希望翻过历史的这一页,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历史重演。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体现了这种观念。
来源:环球人物 标题:东风—41,突破反导系统的“战略之锤”
https://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12-09/26/content_1135526.htm?div=-1
发布于:北京市翻翻配资-股票配资相关网址-十大炒股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