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别忘了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你不仅能随时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享受不同的阅读体验。感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
前言
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立刻把本·拉登定为主要嫌疑人,并展开了全力追捕。然而,本·拉登在其后近10年时间里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2011年,美军才终于在巴基斯坦成功击毙了他。那么,为什么本·拉登能够如此隐秘,逃脱美国长达十年的追捕?美国又是如何最终找到并击毙他的呢?
展开剩余85%一、长达10年的追踪与猎杀
2001年9月,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抓捕本·拉登,无论死活。”迅速,街头贴满了通缉海报,电视和广播不断播放着对本·拉登的悬赏通告。美国的各大情报机构,包括中央情报局(CIA)和国防部(DoD)的情报部门都迅速出动,全力搜寻任何本·拉登的线索。时任CIA局长的迈克尔·海登自信满满地接下了任务,并向总统保证:“我们的情报能力无可匹敌,我们一定会抓到本·拉登。”
在美国强力的攻势下,阿富汗被迅速占领,然而本·拉登的踪迹却依旧无处可寻。根据线索,中情局曾在阿富汗境内的拖拉博拉山发现过本·拉登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在2001年12月,但这条线索很快也断了。CIA多次在阿富汗山区展开搜寻,甚至对一处处山洞逐一进行检查,然而结果是,本·拉登始终没有露面。
时任总统布什问起追捕情况时,海登的答复显得十分沮丧:“总统,我们没有抓到本·拉登,也没有获得任何有效的线索。”为此,美国政府开始增加对本·拉登的悬赏金额,试图通过经济诱惑来从基地组织内部瓦解其结构。然而,尽管悬赏金额不断加码,甚至高达数千万美元,这一举措收效甚微,反而引来了不少伪造的情报,导致追捕工作陷入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拉登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有传言称他已死于某种病症。甚至法国的一家报纸曾宣称本·拉登因肺病去世,并详细描述了他的葬礼。然而,2004年10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却播放了本·拉登的最新录像,他在其中向美国发出了新的恐吓,扬言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此时,本·拉登的复出现象再次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响,民众的恐慌情绪达到了顶点。
为了回应这一威胁,布什总统在确认连任后,立即成立了一个联合作战小组,旨在彻底铲除本·拉登。这个小组包括了三军的特种部队、中情局的核心情报人员以及阿富汗战区的情报专家。经过几次重要行动后,他们抓捕了一名“基地”组织的高层成员,并从他口中得知了“科威特人”这一关键代号。接下来,情报人员深入调查与这个代号相关的线索,逐步揭开了本·拉登藏匿的蛛丝马迹。
二、本·拉登与美国的深厚恩怨
本·拉登与美国的恩怨可追溯至1979年,那时苏联出兵阿富汗,阿富汗军队难以抵挡。作为沙特阿拉伯的公民,本·拉登出于宗教义务,决定参与这场战争,支持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美国当时也支持阿富汗,以打压苏联的扩张,因此无形中成为了本·拉登的盟友。
在阿富汗的战场上,本·拉登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他成功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参与这场反苏战争,并创办了训练营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反苏战士。与此同时,美国通过秘密渠道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和资金。这些资源帮助本·拉登的组织——“基地”迅速壮大,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恐怖网络。
然而,随着苏联的撤退,美国继续在阿拉伯世界的事务中插手,这让本·拉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沙特的驻军使本·拉登视美国为入侵者。沙特政府拒绝了本·拉登带领“基地”组织抗击伊拉克的请求,转而寻求美国的帮助。从此,本·拉登与美国的关系彻底决裂,他宣称要通过暴力手段将美国从伊斯兰世界驱逐出去。
本·拉登的复仇行动自1992年开始持续不断,他策划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2001年9月11日,他指挥的“基地”组织发动了震惊世界的911袭击,导致约3000人丧生,五角大楼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塔被摧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三、关键的“晾衣绳”
为了寻找本·拉登,情报人员不惜动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但真正让他们成功锁定目标的却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晾衣绳。当时,负责追捕本·拉登的行动小组锁定了“科威特人”这一信使的踪迹,并通过电子监听和卫星监控追踪到一处秘密住宅。然而,尽管监视了数月,始终没有看到本·拉登的身影。直到情报人员注意到住宅顶层的晾衣绳上,衣物的变化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几个月的衣物变化进行分析,情报人员发现该住处顶层住着一名成年男性及多名成年女性和儿童,而这些服饰和物品的特征与本·拉登的生活情况高度吻合。最终,凭借这条晾衣绳的信息,白宫确信本·拉登藏匿于此,随即下令海豹突击队进行突袭,成功击毙了本·拉登。
这场历时10年的猎杀行动以本·拉登的死亡画上了句号。美国的艰辛努力,终于在2011年得到了回报。
发布于:天津市翻翻配资-股票配资相关网址-十大炒股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