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8日傍晚,胡宗南二十万大军兵临延安,而此时延安的解放军部队已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全部撤离。
毛主席坚持最后一批离开延安城,他在临走前对彭德怀说:“把房间打扫干净,家具一点也不要破坏,因为我们还要回来!”
在接下来的四十天里,彭德怀遵照毛主席所提出的“蘑菇战术”,率部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共歼敌1.4万人,打得胡宗南抱头鼠窜,基本稳定了陕北的战局。
胡宗南及国民党的众多高级将领百思不得其解,这“蘑菇战术”为什么如此厉害?一样都是在不断转移,为什么国民党军疲于奔命、饥寒交迫,而解放军却越打越从容、越转越精神?
其实,这一问题不光是胡宗南想不通,有很多军事迷也想不通。经常就有人问我,解放军一直积极调动敌人。为什么就敌人累,难道我军不会累吗?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展开剩余89%一、什么是蘑菇战术?蘑菇战术是人民军队在长期敌强我弱的战斗过程中,通过不断累积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一种能够以弱胜强的战术。
这一战术的核心是毛主席早年所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既“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应对胡宗南所部二十万大军的进攻,毛主席在游击战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蘑菇战术。既利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带着敌人兜圈子,等他们又累又饿、士气低落之时,集中兵力歼灭其最薄弱的一部分。之后,我军继续转移,继续调动敌人,继续歼灭其一部分。如此循环往复,就像蘑菇脱水一样,直到把敌人彻底“晒干”。
二、敌人为什么累?众所周知,任何战术都不是万能的。想要战术能行之有效,敌人的“配合”也必不可少,而胡宗南就非常“听话”的配合上了蘑菇战术。这也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他在指挥我军部队的同时,也能令敌人的部队乖乖“听指挥”。
首先,在战略目标上,蒋介石给胡宗南下的命令是“占领延安,扫清陕北”。当胡宗南抵达延安时,我军留给他们的仅仅是一座空城,令他早早“完成”了战略目标的前半句。之后,胡宗南着急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想要去完成战略目标的后半句。
可是他们一来,我军就走了。这导致胡宗南所部每到一个地方就分兵驻守,不仅要驻守据点,还要驻守在公路、铁路两旁以保证运输线的畅通。最后,他二十万机动部队的大部分都变成了守备部队,就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走都走不动。
其次,在补给问题上,胡宗南的 20 万大军,一日就需粮约 30 万斤、马料 20 余万斤。
但是,胡宗南的大本营在西安,补给线从西安到延安需300多里,沿途被各级军官贪污以及正常损耗,运到前线时基本不足三分之一。这导致其士兵有很多都吃不饱,再加上每日都负重行军,这怎么可能不累?
再者,在军队士气上,国民党部队里的很多新兵都是被抓的壮丁,他们本来都不想打仗。而老兵在经历了多年战争后,早已身心俱疲,厌战情绪严重。再加上吃不饱、穿不暖,士气更加低落。有很多士兵干脆在打仗时往地上一趴装死,然后就等着解放军收容。
最后,在情报上,陕北老乡在见到国民党军时经常是“一问三不知”,根本不愿意把解放军的动向告诉他们。而国民党军的侦察机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空成为了“瞎子”,根本无法看清地上的东西。
至于国民党军的那些高参们,他们只知道在地图上画线,却没有想到那沟壑中的实际路程比他们画的线不知道长出多少。在情报严重不准确的情况下,导致国民党军一看到小股解放军就匆忙出击,但一眨眼就找不到人。每天如此,岂有不累之理?
三、我军为什么不累?与国民党这四大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军在作战过程中却有四大优势:
(一)群众优势
当时,陕北有人口140万,藏粮约2000万斤(藏粮是指老百姓藏在地窖里的存粮,不是每日的口粮)。而老百姓们都愿意把藏粮拿出来,贡献给人民子弟兵。
据解放军老兵回忆,他们在转战陕北时,每日行军根本不用带行军锅,老百姓都会翻山越岭给战士们送饭。他们所携带的只有步枪、子弹等必要装备,最高负重仅4.5公斤,而国民党军普遍负重18公斤以上。
(二)地形优势
我军在陕北地区经营多年,对每个沟壑都了如执掌,哪里能走两个人,哪里能走单人,哪里只能侧身走,哪里不能走,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国民党军却不同,他们所谓的机动部队在黄土高坡变得一点都不机动,只要离开了公路就寸步难行。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战士每日能行60公里,而国民党军虽有汽车、坦克,却每日只能推进40公里。
(三)组织优势
我军在执行蘑菇战术时,是有明确的指示的,要求行军一日60公里,次日必须睡足4个小时。每一仗最长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打完就撤,不得恋战。同时,我军战士一旦出现受伤情况,轻伤随军行动,重伤就地安置在老乡家里,不会拖延行军速度。
而国民党军的组织却异常混乱,基本上就是见人就追,追不上就回,有时候回到一半又接着追,循环往复,没有准确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四)精神优势
我军的战士有80%以上都是翻身的农民,革命意志坚定。再加上部队会定期召开“诉苦会”,令战士们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更加点燃了战斗热情。而国民党军的官兵却不知道自己的战斗目的是什么,只是被一个劲的“赶鸭子上架”。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敌人自然叫苦连连,而我军则越战越勇,即便身体疲惫,也能依靠顽强的意志力撑下去。
四、实战复盘我这里以陕北三战三捷中的羊马河战役为例,来为大家复盘一下战役过程,当大家看完后就会对蘑菇战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羊马河战役的主体围歼战虽然发生在1947年4月14日,但是彭德怀从4月6日便开始了铺垫。当日,彭德怀指挥西野一、二纵各一部约5000人三面设伏,然后以小股部队佯装主力,将敌人往伏击地点引。
胡宗南在发现我军“主力”动向后,立刻派6 个旅“滚桶式”并进,一路追进伏击圈。
我军随即对敌展开进攻,但由于敌队形密集,难以分割,我军在与敌激战3小时,歼敌600多人后,果断撤出战斗。
4月7日至9日,彭德怀派小股部队继续佯装主力在清涧—瓦窑堡—永坪一带来回折返。
7日,敌人从清涧县追击我军“主力”一路北进至瓦窑堡;8日,敌人又发现我军“主力”在东侧,于是沿咸榆公路返回清涧然后折向东南的永坪镇;9日,敌人再得情报,获悉我军“主力”在西侧,于是再从永坪镇经清涧,往西北方向追击,又返回了瓦窑堡。
这三天下来,敌军在地图上写了一个“之”字,共行120公里,但是一多半都是回头路,累死了骡马200多匹。
10日,彭德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使用蘑菇战术,直到敌人其中一部分落单。之后,他安排一纵(两个旅)佯装主力,吸引敌人往蟠龙、青化砭方向转移。胡宗南在得知我军“主力”出现在蟠龙、青化砭的消息后,又派部队急匆匆展开追击。
而此时,我军的蘑菇战术终于显现出了效果。因为连日的奔命,敌第135旅的体力严重透支,被胡宗南留在了瓦窑堡(今子长市)驻守。
彭德怀得知后,立刻制定了围歼敌135旅的计划。他让独一旅往羊马河西南的安家嘴、云山寺一线活动,在那里摆出一副要与敌决战的架势,358旅则在夏家沟、李家岔一线准备阻敌援军。然后又派二、三纵在羊马河设伏,等待135旅南下。
13日,敌人整29军被我独一旅吸引,并在安家嘴、云山寺一带发生激战。胡宗南以为终于抓住了我军主力,立刻派出整一军向夏家沟方向支援,但又遭到358旅的顽强阻击。
胡宗南见我军反抗如此强烈,更加坚信这是我军主力,于是再给驻守在瓦窑堡的135旅下令,让他们迅速南下支援。
14日上午10时,135旅(欠一个团)完全按照我军的预设进入羊马河地区,然后二纵、三纵对其突然左右夹击。敌人被我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之前连日奔命,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意志力都极其低下。双方激战至下午16时,135旅约4700余人被我军全歼。
135旅被全歼后,胡宗南大惊失色,他害怕其他主力再被我军分割包围,于是立刻下令全军退至青化砭、蟠龙一线。
羊马河战役可以说将蘑菇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我军通过前期不断调动以疲敌、中期主动出击以诱敌,后期伏击薄弱部分以歼敌三步走的方式,成功予以了敌人重创。而青化砭战役和蟠龙战役也基本以相同的方式达到了歼敌的效果。
在陕北三战三捷以后,我军继续将蘑菇战术发扬光大,广泛将其运用在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上。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武器装备天下第一的美国人同样也被蘑菇战术磨得苦不堪言,最终败下阵来。
五、总结蘑菇战术为什么能如此强大、如此成功?为什么同样是不断转移,敌人越来越累,而我军却越来越精神?这其实在毛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中就有总结,那就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军队可以吃得饱、睡得好,而敌人却是担惊受怕、饥寒交迫,这就是蘑菇战术真正得以完美施行的原因。
发布于:浙江省翻翻配资-股票配资相关网址-十大炒股配资平台-配资炒股官网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